欢迎访问长沙城市网  今天是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衡水故城县出土明万历年间石碑

本报讯(记者赵栋)近日,记者从故城县文物管理所获悉,该县房庄镇榆林村出土一通明朝石碑,记载了重修泰宁寺(位于今故城县房庄镇榆林村)的过程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据考证,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距今已有409年。 

该碑通体青石质地,长230厘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出土的仅为碑身,碑额和碑座尚未出土。该碑已经断为两截,碑右上残缺。碑文雕工深邃,字迹清晰,上下边缘以精美莲花纹饰包裹。碑文计十八行,文辞精美,结构严谨,满行五十三字,末行六十六字,详细记载了泰宁寺的位置、重修原因、重修后的规模以及立碑时间等。同时文中有“且刹(泰宁寺)西三里曰董家庄,东南数里又曰董学村(今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北十五里则曰广川镇於古为邑。汉醇儒董仲舒‘下帷授徒’处稍东二里奇,即余家北董庄。数村闬联塾比,醇儒遗迹翩翩,史传所称董里,此其地无疑也。董仲舒当武帝时表章六经斥百家语弗录,而其桐乡后生服习遗训者。”等文字,这是明代时当地人追记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景县)人,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大一统”思想的哲学家,其论述促成了中国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文化断代的文明古国。 

榆林村中一直流传有此碑的介绍。“村中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此碑是‘功德碑’,立于泰宁寺大殿门口左侧前方,可见其重要性。碑额是盘龙,碑座是赑屃。”该村76岁老人刘朝菊说。 

该县文史学者刘石营介绍,泰宁寺后期损毁,而这通碑的出土也以实物证明了泰宁寺曾经存在过。泰宁寺的来历和初建时间已不可考,此碑为研究我国佛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碑文直接证明了董仲舒和他的学习教学活动在明朝时期的影响力之大。“据史料记载,董仲舒幼时便在董学村求学读书,青年时代又在此下帷讲学,传道授业。”刘石营说。此碑佐证了董仲舒在此读书、授业的历史场景,为研究董仲舒前期生活及“下帷授徒”相关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非常有价值。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沙城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