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宣布,贵阳将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正式迈入国内特大城市行列。
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标志着贵阳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更折射出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的深层逻辑与战略价值。
贵阳人口增长的“逆袭”堪称奇迹。2024年,贵阳常住人口达到660.25万人,较上年净增19.96万人,增量居全国首位。
这一数据背后,是连续四年人口净增超10万的强劲势头,更是近45年常住人口持续正增长的历史积淀。
与全国多数城市人口外流不同,贵阳通过产业升级与政策创新,构建起独特的“人口虹吸效应”。
产业驱动是核心引擎。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贵阳的经济基因。华为、腾讯、苹果等企业的数据中心落户,使贵阳成为“中国数谷”,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
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吸引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投资,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4年,贵阳新增市场主体超74万户,提供了海量就业岗位,仅贵安新区直管区GDP增速就连续6个季度超20%。
“强省会”战略通过户籍、住房、教育等综合改革,打破人口流动壁垒。贵阳实行“三最”户籍政策,允许无固定住所者落户社区集体户,并配套“人才兴市”战略,五年内人才总量从130万增至150万。
地铁S1线贯通贵安新区与主城区,1小时通勤圈加速人口向新区流动。
云岩、南明等老城区通过“三改”工程(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释放土地资源,植入金融、商贸、文创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筑城客厅”。
贵安新区则依托大数据科创城,集聚企业1357家,形成“贵阳工作+贵安居住”的职住平衡新模式。
2024年,贵安新区直管区GDP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成为区域增长极。
地铁1、2、3号线与S1线形成“十字+放射”网络,日均客运量突破128万人次,带动沿线商业综合体客流量激增40%。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40条,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连接“一带一路”,使贵阳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特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发展质量。2025年一季度,贵阳GDP达1328.7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二产业增长8.1%,显示工业转型成效显著。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超90%。总部经济快速发展,计划到2025年新增总部企业300家,形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
贵阳以“自然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超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黔灵山公园等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区有机融合,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
绿色经济占比达49%,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成为可持续发展标杆。
教育医疗资源加速扩容,贵州希望实验学校、省人民医院金朱医院等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万个、床位3000张。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8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随着人口突破500万,贵阳面临“大城市病”的潜在压力。交通拥堵、资源承载、社会治理等问题亟待破解。
未来,贵阳这座“中国数谷”与“避暑之都”的双重特质,将会越来越好。